2018年6月11日星期一

文學雜誌還能有什麼作為



/張永修(《季风带》主编报告)

季風帶創辦人林韋地找我接手主編《季風帶》,我首先考慮到的是,文學雜誌還能有什麼作為?
報社副刊有它先天的優勢,能在較短的時間內處理比較即時的內容,見報週期短,專欄作者的文章更可以在很短的時間內發表。不過報章副刊篇幅有限,不刊比較長篇幅的文稿,大部分作者還是要排隊輪候。相較之下,文學雜誌刊期出版時間相隔較長,不過若能定時出版,成效不會比報章差。文學雜誌容量較大,可容納報章無法/不想容納的長文稿,比如中篇、長篇小說及文學評論文字。雜誌若加上每期不同的特輯內容,應該還是可以吸引文學讀者與作者的。
本期專題,即對各地文學雜誌進行觀察。
一本文學雜誌,在自己固有的定位之外,若能觀照不同年代不同區域雜誌的內容風格,對於開發自己更開闊的走向,未嘗不是極好的參考。我非常榮幸得到諸多好友鼎力協助,讓這個特輯內容充實。其中,黃琦旺談一九五〇至六〇年代在地副刊與文學雜誌;陳子謙談香港文學雜誌《字花》和《聲韻詩刊》;葉福炎以《聯合文學》為例談台灣文學雜誌的變遷;牛油小生談現代詩論戰與新華文學雜誌《後來》;龔萬輝則回顧十五年來參與封面設計工作的心得。本期也邀約中國流亡海外的文學雜誌編者孟浪共襄盛舉,但遺憾的是,孟浪突然因病重而不能成稿,來不及分享他個人的經驗。我們在這裡祝福孟浪早日康復。
與此同時,我們收到各方作者踴躍的來稿。儘管本刊頁數不少,但篇幅還是有所限,許多篇章無法在第八期用上,還得請作者見諒。
這次我們選用兩篇長達一萬字的小說,一是戴曉珊的馬共小說〈野蠻紀事〉,另一篇是李天葆長篇小說的首章〈春燈會述異〉。我們無法一口氣刊完一部長篇,不過,以章節回目為單位,分期連載刊登,總可以把一部長篇刊完。賀淑芳篇幅比較短的小說〈無名蔓藤〉,其實也是長篇中的其中一個章節。此外,還有翁民迪的短篇〈婆娑娑婆〉。
詩稿可以說是來稿最為踴躍的文類。本期僅能一人刊詩一首,讓吳龍川、許裕全、謝明成、鄭羽倫、黃龍坤、陳偉哲、鍾可斯、黃遠雄、蕭曦、游以飄、無花等十一位詩人,先跟大家打個招呼。相較而言,本期散文分量較少,不過也包含了論事(劉放)、抒情(許通元)、說明(海凡)、宣言(沈國明)等面向,希望下期會有新的面貌。
評論方面,有林建國談林幸謙作為學術人的隱性傳記體回憶錄散文;葉福炎談許裕全《女兒魚》的小說文體與其問題;邢詒旺對《我們留台那些年》及《我們返馬這些年》二書的讀後感。
另外,序跋是新書的推手,刊登序跋,是我們鼓勵新書出版的方式。本期有游俊豪序謝征達《本土的現實主義》;謝錫福序林清福《因愛而剪》;黃錦樹序張栢榗《青春口吃物語》。
【新秀特區】這期刊登芙蓉中華中學詩歌比賽首三名得獎作品。這三篇文字清新真摯,我們也一併刊登評審邢詒旺的評論分析,讓同學們參考學習,也呼應了《季風帶》上一期文學教育的議題:擔任學校文學獎評審作為一種教育實踐。【新秀特區】是提供在籍大專院校學生/中學生投稿的園地,新秀來稿請於作者姓名後面註明就讀學校。
最後,來說說「越創(越界創作)」這個臉書的群組。「越創」管理員以草根方式搞網絡創作比賽,引起我的注意。他們向群組友人募捐一人馬幣十五元(共二十人份),作為某個月份的比賽獎品(首三名分別為馬幣一百五十、一百、五十的書券)的做法,既不讓群友太過負擔,又能讓大家有參與感,實在用心良苦。那次以食物為主題的比賽,還請來三位義務評審。成績出來後,我覺得這些好作品僅發佈在網絡,很快就會被其他訊息淹沒掉,有點可惜;若能刊在雜誌裡,保存期會比網絡和報紙來得更久,也能讓更多人看到,因此便與管理員Ori Ng黃國雄聯繫,希望與「越創」合作,轉載得獎作品,也希望「越創」群友注意到《季風帶》這本文學雜誌。我們也希望這次的合作,能引來其他對象與我們共同耕耘。
------------------------------------------------------
《季風帶》第八期 | 即將面市
投稿郵箱 | monsoonbelt@gmail.com

(《季风带》第八期,6月)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