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9日星期日

姓名与称距:地位

 刘放【生活随笔】

在华人社会里,除了传统的亲属称谓外,会影响人际关系和认同的,有姓名添加品;而添加品多源自商界、职场和杏坛。有群居的地方,就有望高处的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是吗?领袖也、老师也。因文化差异,每个社会所采用的添加品也不尽相同。当老师和领袖都冠上姓名添加品时,就有李部长、李工程师、李律师、李会计师、李医生、李经理、李教授、李院长、李主任、李董、李科长等等等,不一而足。这种称谓的好处是,姓李的多如牛毛,把职称和姓名连在一起,一目了然,省时省事。
可是,它亦有令人生厌的一面:称呼和称谓的相距过于荒腔走板。我是公爵,你叫我“喂”,或更有礼貌的“先生”,那就是一种不对板、不对称的情况。反过来,我不是公爵,却偏偏要你称我是,那也是货不对板。这是一种称呼差距,它涉及个人的身分与地位。因称距走样而被疏远,或甚至丢职,或挂冠而去的,时有所闻。
出生时所被赐给的名字,仅是一个代码、符号,没人会认为你会实践名字所标示的寄望,如保国、发财等,而给予敬畏。取名“长胜”的在军队里偶尔或会更快被擢升。
人望高处是一种要命的社会欲望。当在职人士感到它的压力日益加深,而清汤挂面的姓名不足给以抒解时,便期望在原名添加点缀品,好彰显地位,以达至鹤立鸡群的效应。但一般人会给你添加的也仅是“先生”、“女士”而已。此类称呼,实不足以使人对你另眼相看。哪就必须寻找更有效的点缀品了。

有些点缀好看不好吃
点缀品五花八门,穷以应付。有好些虽然比较耀眼,却是好看不好吃,如终身教授、医生、将军、爵士、丹斯里、敦等。我们只谈不好吃的;好吃的自己去找。
那年从清华大学退休下来,在南大的一个附属机构里担任访问研究员。时有孟尝君以电邮问我,请柬到底要称我教授还是博士。原来该大学自有一个员工识别制度:正教授、副教授、助理教授、博士、先生等。这些级别都框在电子邮箱用户上,不能更改,亦无法加盖。在清大的职位是教授兼所长,但担任研究员时我不授课,故不适合称我为教授。教授是一种职业,既已不在其位,就不谋其事,也就不享其誉。不过,被封为“终身教授”的则另当别论,那是杏坛的最高荣誉。不好吃是它寥如晨星,屈指可数。
医生的头衔也一样,行医几乎是个终生职业,且那学位是修读来的,该可伴随终生。其数量虽如过江之鲫,却不好吃,因受专业团体的严厉管制。
受到最严厉管制的,莫如亲情都不能沾的军事头衔。记得读到过蒋介石五星上将第二公子蒋纬国中将的苦涩笑话。有次有朋友问他,他在军队那么久了,没功劳也应有苦劳,总得升一升吧?他好像苦笑一下说:“我比较喜欢喝‘中将汤’,是很提神的饮料,也喝多了。不过,台湾怎不研制出更高级的提神汤?应更好喝。”军队里的准将到上将有多少位,三军总长应了如指掌。军法如山,千万不要染指。
诸如此类,都不适宜做姓名点缀品,因后患会无穷的。

(商余,28/10/2017)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