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6日星期一

老派杂志读者

《SEAL》

李宣春【铁厨柔情】

在翁菀君与牛油小生的新书分享会上,提到了短命的《有本杂志》。这本文学杂志面市的时候,我还是个高中生,整个中学时代我都有订阅和收集学生杂志或刊物的习惯;当时偶然接触到《向日葵》和《有本杂志》,瞬时拓开了另一个接触文学的面向。可惜,《有本杂志》只办了两期就无以为继,年纪轻轻的我、向往着将来要飞到西马和外面的世界生活的东马小子,带着某种失落与缺憾就这么度过了一段时期。当时还没见过什么世面,对于未来更没有什么预想和着落可言,年轻的心就这么样在大海中荡啊荡的。
中学毕业后,辗转来到吉隆坡升学、生活。这时才知道当初创办《有本杂志》的那群人,办杂志“失败”之后,又继续搞出版,创立了有人出版社,而创社之作就是《有本诗集》。《有本诗集》收录了新生代、壮年世代马来西亚诗人的作品,并邀到张景云先生作序,如今想来都还觉得那是极为大胆和富有勇气的出版行为。无论是办杂志或搞出版,成本倒不是最关键的因素,重要的是操手人有没有充分的行动力或实践力;有些人天生是领导者、行动者,另有些人习惯于当个跟随者。一本刊物办不下去,多半都和创办人的个性脱不了太多关系。
《季风带》

凭着热诚做出来

大学时代开始投入创作之后,慢慢的竟也和“有人帮”作者们成为知交。写作圈子小,一旦走在这条路上了,自然就结为同类了。80后作者群结集起来之后,曾多次发出要办杂志或出版作品合集的念想,然而最后都不了了之。我独断地猜想:我辈作者较为自我,安于单打独斗,在文学奖、文艺副刊上很常会见到我们任何人的名字,只是就少了那股“一起干大事”的气势。那些年偶有零星的创作者办过文学刊物,只是也和《有本杂志》一样,多半早夭,昙花开过就谢了。
没有忘记老牌的《蕉风》就这样顽强地幸存了下来。这一两年《季风带》的出现,为一如死水、茫然无绪的马华文坛注入新能量,掀起新波澜;经过草创时期的摸索、建基与磨练,再换手由新主编执掌编务,后势值得看好。对马华创作者而言,这应当会形就全新的创作动力,把作品交由适合的编辑处理、发表在教人安心的园地里,我想这是《季风带》存在意义之一。
在当天的分享会上,牛油小生向大家展示自己独资独力创办的《SEAL》杂志;这本小杂志里有诗、散文、小说发表,也有专题访问,是一份小而美的文学刊物了。牛油不计杂志赚不赚钱,就凭着那股热诚而把杂志做了出来。前面已经说过了,最主要问题从来就不在于有没有钱做事,而是有没有一个头脑清晰的行动者、执行者。
只是,我不免还是会感到好奇。随着媒体与网络生态、读者的阅读习惯的丕变,阅读杂志是否已经成为一种老派行为?还存在多少杂志读者呢?

(商余,17/7/2018)
《蕉风》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