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31日星期二

《星期六》周刊与薛残白

《星期六》262期封面(照片提供碧澄)

碧澄【小块文章】

从中学时期到我进入吉隆坡日间师训学员那8年,可说是我阅读量最多的一段时期。课外书籍之外,报章、杂志都尽量涉猎。最近从书橱中翻到一本硕果仅存、封面中间已缺损的《星期六》周刊(第262期,1954年9月11日出版),觉得弥足珍贵。
想当年,《南洋商报》在推动华人文化方面可谓不遗余力,既有《南方晚报》,还出版多种南洋丛书。上个世纪40、50年代,三几年间创办了5种期刊——《星期六》周刊、《南洋月报》、《文艺行列》月刊、《南洋青年》周刊、《南洋广播周刊》,为人津津乐道。
根据赵戎《新马华文文学大系第八集 史料》(1971年新加坡教育出版社印行)的资料,上个世纪40年代《南洋商报》还出版过《南洋周刊》(17期),《南方晚报》出版过《南方文艺》(1期)。《南洋月报》出版了23期,《文艺行列》出版了5期,《南洋青年》出版了22期。《星期六》和《南洋广播周刊》没有记录,不晓得是何原因。无论如何,该书第358-359页收录了《星期六》的创刊词(1949年9月3日),由薛残白执笔。

出版超过15年

创刊词说明该刊“既无政治上的目的,也没有什么大道理”,只为了让读者在每个周末,“一卷在手,乐在其中”,取名“星期六”,并非标榜过去上海的“礼拜六”派。马汉在《文林杂忆》(2008年新加坡青年书局出版)统计,上述两种刊物都出版了15年以上。
16开本的《星期六》周刊我曾断断续续接触过,印象不很深。也记不起是在吉隆坡华人大会堂楼下的阅览室或大会堂后面的吉隆坡民众图书馆读到这份刊物。每册售价3角,应该还买得起,至于买过几册,已没有印象了。马汉记述:开始时,《星期六》周刊是一份综合性刊物,马来亚独立前后改为纯文艺性质。初期由以《秀子姑娘》闻名文坛的姚紫和时任华人美术会主席刘抗主编,薛残白任执行编辑,后来薛残白接任主编职务,直到1958年前后。60年代的10年间,他接编《南洋商报》〈商余〉副刊。他的名字很特别,令人联想起《老残游记》中的老残,很容易记得。
马仑编《新马文坛人物素描 1825-1990》(1991年书辉出版社出版)的资料显示,薛残白原名薛前璧,1910年生于福建金门,毕业于厦门同门书院。17岁(1929年)进入《南洋商报》服务,写新诗、散文和短评。

停火消息提前曝光

1958年8月23日中午12时,厦门前线向金门万炮齐发,在新加坡出版的《南洋商报》早几小时已刊出金门即有炮战的新闻。至10月6日,北京国防部发表停火7日的消息,《南洋商报》从香港传过去的资讯(署名郭宗羲),10月5日见报。是谁泄漏机密,令人惊异。1994年《中华日报》记者找到83岁退休已久的薛残白,终于真相大白。原来那则消息是曹聚仁(获得毛泽东和周恩来接见)从北京传去香港的。郭宗羲只是一个假名(由当时的总编辑李微尘所取),实际上并无其人。
我手头上的那册《星期六》,内容只有24页(中间两页是〈苏联的傀儡戏〉画页)。封面是出自锺泗滨手笔的〈峇厘舞女〉峇迪彩图,封底是〈水底犯规〉单色画页。封面内页是〈众生相〉——笑逐颜开的哲学家罗素,板起面孔的美国总统埃森霍,洋洋得意的英国工党领袖艾德礼,咋舌观止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沉默不欢的英国首相丘吉尔。封底内页是几幅西洋漫画。〈周末随笔〉、〈国际风云〉、〈马来点滴〉 、〈东南西北〉和〈西洋珍闻〉几个专栏都不是当时我们感到兴趣的事项,介绍人物和地方的几篇文章也都枯燥无味,与我国有关系的两篇文章〈荷属东印度公司——1602年至1800〉(作者仲广)以及〈苏丹芒速沙之死〉(余寿浩译)却又名词多多,不易消化。以我们的程度,最能接受的,应该是香港小说家李辉英的连载小说《结合》(这期差不多占了4页)。最后,我发现一个“秘密”:里头刊登的一篇题为〈欧游见闻〉最能吸引我。作者梁民初是那时尊孔中学的童子军教练,也是我中三那年的英文补习老师。虽然外间对他有不少闲言闲语,但我对他的教学法和教学认真的态度相当欣赏。1954年我刚上中一,可能还不认识梁老师,为什么会把这刊物买了下来?说不定是过后才在旧书摊寻到的“宝”,又或许……,我自己也觉得莫名其妙。

(商余,1/8/2018)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