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1日星期三

转战网络:《南洋文艺》不需要或更需要点击率?


【评论】孙天洋

由于报纸经营的策略和定位,《南洋文艺》终于从纸本的栏位撤下,进而转战网络,在《南洋商报》的网站里开始了自己的“网络版”。

网络版《南洋文艺》有固定的栏目作者,也公开给作者投稿,可是不发稿费。开张至今,从初始附属于商余栏目下,到如今拥有自己版面的栏目,每星期四更新,从未间断,也算开张大吉。

与以往刊登在报端的《南洋文艺》比较,网络版只是缺了排版和印刷那一环,选登的文章都要经过编辑处理才上载到网站,虽然节省了报纸的印刷成本,但是编辑角色与工作,重要不减。为了保住这片文艺耕耘之地,编辑努力经营;而作者们更加不计酬劳,慷慨地奉献稿件。换了一个“身分”的文艺版,是否仍需要追逐读者的点击率呢?点击率对于偏安一隅的文艺园地是否亦能刺激更多写手和读者投入的追捧这个网络版的“文艺诺亚方舟”?

按理说,网络版《南洋文艺》抛下了纸质版的包袱,应该无需再理会点击率对它的影响。这可以分成三点来说明:

一、无成本之困:不需为报纸日益高涨的成本担负一部分责任,疏解了成本高涨的困境,又能接触读者。互联网无远弗届,比报纸的流通越加广泛,抛开了纸本的枷锁,在互联网的世界里更加自在的遨游。

二、无须考虑亏盈:不再需要考虑有无盈利,因此也不会对低点击率感到压力,更不会因为追求高点击率而影响文章之素质,或改变了文艺的风格。

三、无存亡之忧:网络上的海量储存,可以让文章发表后继续存在,而没有消失之忧。只要《南洋商报》的主网站一天存在,其各版各栏目的就可以继续存在。

综合以上三点所述,《南洋文艺》确似无需对点击率大费周章,似乎已经从纸质版的束缚中解脱,获得新生,实属可喜可贺。

深思则不然。《南洋文艺》作为报章原来的其中一个招牌版,从报纸上消失后免不了失去原有的读者,这些读者或许不会浏览网页,因此完全失去阅读《南洋文艺》的机会,这类读者以上了年纪的一群为多。从网络上阅读《南洋文艺》的读者,可能以年轻读者居多,其中不乏“轻、短、快”阅读习惯者,大篇幅的评论文章从此乏人问津。《南洋文艺》之前好评的诗论文章、评论随笔、每年总结、年度文人等重量级文章,还会不会出现在网络版,仍待观察。

而网络版《南洋文艺》是否仍该追求点击率,值得商榷。追求点击率的好处,至少从3方面来说大有可观:一、稿源:适量的点击率可以吸引广告,从点击率的高低来颁给稿费,不失为一个平衡的方案,即可让作者获得酬劳,也可鼓励更多的作者投稿,广开稿源,这样就可以让花圃百花齐放,可永续经营。

二、品牌:作为报刊栏目的先进者,如何刷亮招牌,保持品牌温度,读者人数和素质都是关键。文艺作品寻求曝光的机会,旨在吸引更多的读者;有价值的文章刊登在读者多的栏位,相得益彰,才会产生更大的效果,《南洋文艺》的品牌才能越做越好。

三、影响力:要论一个栏目的影响力,读者群是指标之一,点击量更是直接反映了事实。既然已经进入无边无际的网络世界,就得善用社交网络、媒体力量来宣传和引起注意,让刊登在此的文章成为地球上任何一个角落的读者都能为之按赞,让文章的学术厚度和文艺美感成为学者研究的对象。以影响一个读者为起点,再以转发、分享、浏览为目标,追求更高的点击率,进而影响下一个读者。如此循环往复,不断伸延,在网络的世界里创造更多剩余价值,这才是《南洋文艺》网络版应该追逐发挥其影响力的目标。

由于网络的碎片化,网上的文章一闪即过,许多文章的篇幅不长,要如何打造一个栏目的品牌和核心价值,需要编辑的苦心巧思,更需要作者的大力支持,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在获得可观点击率的激励下,《南洋文艺》期待更进一步的自我提升,不是完全没有可能。

总的来说,在没有压力之下追求点击率,是目前《南洋文艺》的现状。凡事都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希望《南洋文艺》能够完成她的使命,不负众望。

(南洋文艺,12/7/2018)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