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音乐能防脑退化,因此我在停了10年后,重回教会的弦乐队。
周六上第一堂课,学的是圣诞节的诗歌。第二个周六,荔儿老师派给我们电影《Titanic》的主题曲《My Heart Will Go On》,说3周后我们将在第52届吉隆坡歌乐节,和教会诗班一起参加演出。不到一个月时间,我够时间练习吗?我见弦乐队人数少,再看3页乐谱,音符不算难,况且我们又不是拉奏主旋律,因此决定参与。
第三个周六,荔儿老师把3页的乐谱缩成两页,叫我们用新的乐谱。天!我已习惯了看旧谱,况且还做了很多记号。当晚,弦乐队和诗班员彩排,我忙着适应新谱。诗班唱了第一首诗歌《I Will Sing With The Spirit》后,进入第二首歌《My heart will go on》。指挥的张老师带来拉奏主旋律的小提琴学生加入我们,我尽量让自己站在队伍的后面,心想明晚演出时,我也尽量靠后站总可以吧。
歌乐节分两晚进行,由坤成校友会合唱团承办。我们参加第二晚的演出,有19队合唱团参与。当晚我压力大,坐立不安。我拿起手册,翻阅筹委会和表演嘉宾的介绍,再看合唱团的介绍,有“雪隆惠州会馆乐龄合唱团”、“精武体育会合唱团”、“雪隆海南会馆妇女合唱团”、“人镜合唱团”、“隆雪华堂合唱团”等等……台上传来和谐、美妙的歌声,我偶尔抬头;《青梦湖》、《长江之歌》、《秋蝉》……这些都是我喜欢的歌。
昏暗的灯光下,手册上写着:“本地已故音乐大师陈洛汉老师,是歌乐节创始人之一”,“某某合唱团成立于某年,创办人/前指挥是已故……”我想起了张才光老师、李水莲老师……算一算,还有陈容、马润兰老师,他们都不在了。他们可都是对艺术歌曲领域有贡献的人!这时,曾在MIA教我们指挥和视唱(Solfeges)的周扬平老师和陈维忠老师领着芙中(雪隆)校友会合唱团登场,把我从回忆中带回现实。
终于轮到甲洞卫理公会的诗班上台了。我和大家到后台排队。我从旁望向舞台,钢琴在左,诗班员站在幕前的三排长椅,弦乐队呢,只能挤在钢琴和第一排长椅之间那一点空位。司仪的声音响起,我们火速地上台,各找各的位子;然而我挤来挤去却挤不到钢琴后面的位子,我身后的人不断往前推,我只好继续往前移。指挥的张老师上台了,我停下脚,放好谱架,才发现自己所站之地,不但离开了钢琴的“遮挡”,还几乎站到台中间呢。怎么会这样!台上的灯光亮了,我头脑一片空白。
我不知道自己怎样拉奏完歌曲,总之我是莫名其妙被挤上了台中间。我很懊恼,早知如此,我应该等过了歌乐节才回弦乐队;可是我不能刚加入又撤队,凭一股劲,我因此留下。
我想起在教会默默服侍、离我们远去的前辈们。去年,荔儿老师的爸爸安息,他是诗班多年来的男高音。再来,10年前弦乐队有一个由爸爸载来上课的小妹妹,今年初她爸爸忽然安息,她陪母亲走过伤痛的日子。前晚她母亲见到我,走过来和我打招呼,还鼓励我。凭着这股劲,我对自己前晚的那场“莫名其妙”,释怀了。
(南洋文艺,13/12/2018)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