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2月3日星期一

《美的两面一体》 ——略谈传记电影《波希米亚狂想曲》


  【电影观后感】邢诒旺

邢诒旺/绘
 皇后乐队的代表作《波希米亚狂想曲》(Bohemian Rhapsody)可视为词曲作者Freddie Mercury的一首隐晦的自传。我从中学就隐约明白这样的歌词是什么意思了:“我不想死,有时又但愿不曾降生”——用“中国话“来说,就是“难以自弃”。

Freddie是希腊的丑神(长有羊角和羊腿的“潘”Pan,或“萨提尔”Satyr),而丑神是最知道美,也最向往美的,因为那是它的一体两面:缺失的一面。美和丑的辩证,就像Kurt Cobain唱的:Come as you are, as a friend, as an old enemy.

最近看了同名传记电影《Bohemian Rhapsody》,对照影片所提供的Freddie 生平背景,我才更加明白Freddie这首歌词的隐喻:美的心灵(理想本质),丑的肉身(现实条件)。他的一生都是美的追寻,因此一生都是(自我)放逐,甚至不惜以丑来对抗(成全即消灭)丑,使“极丑”如镜花水月般,转化成“极美”。

民族、家族、伦理、性别、外貌、阶级……没有一项在他的意愿中,于是他像自我放逐的诗人(Rhapsody除了狂想曲的意思,其希腊古义就是指叙事诗和诗人,与今天的说唱歌手Rapper是同一词根),拼了命去打破、突破、追求“现实中并不存在,但应该存在”的美。他一开始就是美,剩下的一生只是一个证明的过程,一个为了肯定而被迫否定自我的过程。
Freddie Mercury

电影当然要把他美化,让他“回家”,让他得到感情和现实的补偿,因为这本来就是向他致敬的电影。这部电影美得像一篇诗。什么可以说,什么不必说,其实导演和制作团队很清楚。

每一次电影中Freddie遇到欲言又止的转折,我几乎都被赚掉几滴泪。他狂傲,他豁出去了。我是个终身学习如何谦虚如何自我砍伐的华人,连自称丧家之犬都怕会显得骄傲。

电影把Freddie“侏儒与巨人”的一体两面拿捏得恰到好处,我脑中闪现过钟楼驼侠的形象,并且觉得十分契合(另一个很值得对照的人物是芭蕾舞剧《牧神的午后》及《春之祭》的传奇舞者兼编舞者尼金斯基——Freddie曾经在表演中采用芭蕾元素,他早期的紧身服装也许就是向尼金斯基致敬的)。

2018年11月14日初稿

(南洋文艺,22/11/2018)

Freddie Mercury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