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22日星期二

阅读,我走过的路

王介英【生活小品】

古今中外没有人是“生而知之者”。我们的知识与技能或通过父母、师长耳提面授获取,或通过自己平日观察、思考、体会得以掌握,但更多的是通过自己阅读书报杂志,日积月累取得的。最近,教长马智礼提出在餐馆、添油站设立“阅读角落”,顿时使“阅读”这一课题,继当年倡议开创“书香社会”论之后,又热了起来。
我们常听有识之士说:“阅读能改变人们的素质,能扩大人们的视野,能丰富人们的学识。”唐代的杜甫则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诚然,要博古通今,要满腹经纶,要遇事作出正确的判断,要言谈有味,要在纷纷扰扰的世局中有自己的看法,的确需要广泛阅读。不读书报杂志,而想成为杰出的评论家、著名的作家,那是不可能的事。杜甫的“下笔如有神”,来自“读书破万卷书”之说,可谓是千古不易的至理名言。
有人还以夸张的修辞手法说:“一日不读书,顿觉自己面目可憎,俗不可耐。”此说虽有点夸大其辞,却也在情理之中。但那些主张“开卷有益”者,笔者却认为未必,因为书报刊物多种多样,既有益智者,也有蕴含“毒素”的色情、八卦与引人入邪途者。“开卷”是否真的“有益”,还要看所读的是哪一类的书刊。

阅读有方法

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我们的时间与精力有限,而书刊无穷无尽,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来者不拒地全读。因此选择书刊、按需要采取适当的阅读方法成为一种必要。有些书刊涉及专业的知识,无法一读就懂,须正经八百,精读细研,必要时还须翻查参考赏料和工具书,才能读懂作者的观点以及所要传达的信息,从而使读者从中受益。另一些书刊属于休闲、娱乐性质,大可悠闲地流览略读,读过即忘。
笔者自小爱读书报、杂志,想怎么读就怎么读,从未想过“阅读”还须讲求方法,至到南大大三那年上英文课,遇到一位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洋人老师,才知道“阅读”可分为精读、略读、速读、默读与朗读等。原来“阅读”是须按目的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才能收到最好的效果。
孟子说:“尽信书不如无书”。书刊杂志种类繁多,水平参差不齐。因此要选择那些观点可信度高,论述有据,言之成理的经典著作,而非信口开河,胡言乱语的论著,才不会被误导。
逢书必读,来者不拒者,虽博览群书,却难有特出的成就,只能是资料回收的“垃圾桶”。这就是为什么同为“爱书之人”,有的学有专精,有的庸庸碌碌,关键就在于择书适当不适当与阅读方法对不对头的差别。好书,尤其是经典之作,不厌百回读,若只是走马看花,浅尝即弃,怎能有重大的获益?
笔者在南大念中文系本科课程时,平日多翻阅与课程有关的书籍,以求进一步了解老师课堂讲授的课题,唯有放长假时才有闲情余暇去读非读不可的世界名著如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战地钟声》等。每日必翻阅报章,以求了解世界局势。但也只选重大的事件来细读,对芝麻小事或八卦新闻,总是一扫而过。
出身贫寒的渔家,根本没钱多买书,重要的著作多在图书馆借阅,到书局猎奇,只买图书馆没有而又十分重要的书籍。
大学毕业后在新加坡文化部Publicity Division 担任Assistant Research Officer,实际工作是协助政府英文周刊 《The Mirror》的编辑工作,负责选稿、撰稿、排版、校对等工作。这是笔者为选稿而大量阅读各国杂志、期刊的宝贵机会。这个时期虽英文程度大幅提升,但中文却也因完全没有机会派上用场而有下降之势。
后来,到马大中文系教书,为了不误人子弟,阅读学术专著与期刊更勤;由于有不错的收入,买书也更舍得。
总之,“学海无涯”,要学有所成,学有专精,要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胜任愉快,必须阅读、思考,再阅读、再思考!

(商余,22/1/2019)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