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1月17日星期五

名正言顺:取个汉名

刘放【生活随笔】

华人取洋名,有异于拉丁化原名;它几乎终生不更改的,如由彼得更改为马太。要采用洋名的原因很多,其中之一是不希望洋人把他的名当姓来办。不过,也有洋名被译成千奇百怪的汉名的,因此建议洋人拟取个汉名,最好是登记在案,以免让别人乱译一通。
先谈谈汉人冠洋名的状况。有人在网络上赐给孔夫子以洋名曰“尊尼孔”,只因为他姓孔,字仲尼。你若以此称他,除了有渎圣人,数典忘祖外,还会给人骂个狗血淋头。连几千年后五口通商了,没听说操洋务的李鸿章有过洋名。有的是在英吉利3字的左旁缀上狗字的左旁:英国乃禽兽也。海外华人冠洋名的风气,大概源自教友的教名和殖民地统治的效应。

姓与名不分,性别也得猜
东潮已西渐,捷足先登,取个汉名,岂是可笑可悲之事?当中东两伊开战时,常出现在电视台的国家领袖之一是“海姗”,有时是“沙覃姆”,亦有“沙旦胡先”。不但姓与名不分,性别也得猜猜。  
另外一次是,先听到某国的领袖“垃圾布”好几次。好奇之下,抬头看看荧光幕打出来的名字,原来如此。又一次是,国际华语新闻报道,“穿煲”将到某地作竞选演讲。广东人听了,会听出弦外之音,或如鸭子听雷。要是我眼力不好,朦喳喳,看的又是5寸的电视机,也许不会管他们是哪国的大人物。都不是,是音译得莫名其妙 。
这些姓名和称谓上的混乱,其实洋人若把其汉名申请“只此一译,别无分号”的专利,便可迎刃而解。如大马所熟悉的“傅吾康”教授,原德文名姓是 Wolfgang Franke,其姓并没包含在汉名内。尚未见过他有其他的译名。在厦门鼓浪屿国际会议中,虽有人称他“傅教授”,这不是乱译,是受汉化,还算得体。他是否曾申请学名专利,就不得而知了。
香港好像就设有英华统一译名之类的官方机构;中文大学亦设有翻译学系。前述最近大马官方设立的头衔正名局,可涵盖马来民族汉名统一证明的业务。这是名正言顺的起步。

(商余,17/11/2017)

没有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