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1日星期一

為何翻譯,翻譯何為


《季風帶》第九期
主編報告/張永修
  
  
  本期專題:翻譯,主要由三個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夜行》這本台馬小說選譯本的出版後續文稿,第二部分是翻譯工作者從事翻譯的背景和夫子自道,最後一部分是譯作。
  
  《夜行》收錄了十位台灣與馬來西亞作家的小說,華–馬雙語對譯。在馬來西亞方面,除了以華語寫作的黎紫書、賀淑芳,還收錄兩位讀者相對比較陌生、以馬來文寫作的華裔作家林天英(Lim Swee Tin)、楊謙來(Jong Chian Lai)的作品。台灣方面,有我們熟悉的入籍台灣的李永平、張貴興、黃錦樹,以及本土作家鍾理和及兩位台灣原住民作家夏曼‧藍波安與瓦歷斯‧諾幹。
  
  馬來西亞與台灣兩地的文學互譯活動極不活躍。《夜行》主編之一的莊華興在〈遲來的台–馬文學翻譯〉提到,台灣文學自一九八七年出現馬來文譯本(馬來報章《前鋒報》所載李昂《殺夫》),至二○一四年中華民國筆會與馬來西亞圖書與翻譯院合作出版的《台灣與馬來西亞短篇小說選》,「二十七年間只得兩部翻譯作品」,而「截至二○一六年年中,台灣文學館歷年來外譯成果一百零一本含九個外譯語種,但完全沒有馬來文譯本。」 《夜行》的出版,因此顯示了兩地、雙語交流的意義,誠如另一位主編張錦忠在〈說馬來話的台灣/華馬小說〉所言,「不管個別作家的語言背景為何,他們的小說都講馬來話和華語」 。「十位不同語言聲帶的小說家也走出了孤立的語文環境,在某一聲道以同樣的語言對話,既是『翻譯台灣』,也是『翻譯馬來西亞』。」
  
  文學翻譯活動的原初目的,本在促進交流與瞭解。然而從陳穎萱〈天南地北來同行〉一文可知,《夜行》在吉隆坡舉辦的兩場兼用華語和馬來語進行的推介禮,除了受邀參與座談的馬來作家 Syed Mohd Zakir 之外,聽眾沒有一個馬來人。目的與效果的差距,或值得我們省思。
  
  台灣文學的馬來文翻譯,體現了《夜行》出版者國立台灣文學館將台灣文學翻譯到馬來語境的意圖,而其編者將馬華文學翻譯成馬來文,可能亦不無詹閔旭所說的「附加的使命」:「將馬來西亞華文文學(共五篇,在台加上在馬)翻譯進馬來西亞國家文學語境的企圖」。翻譯馬華是否有助「提升」馬華文學的官方地位?吳小保的文章〈五三一文學運動:翻譯、國語與團結〉提到,儘管一九八三年以烏士曼阿旺(Usman Awang) 為首的馬來作家發起的各民族翻譯咨詢委員會積極推動「五三一運動」,鼓吹各族語文翻譯成馬來語以促進團結,不過以馬來文為國語的國家政策大趨勢下,依斯邁阿末(Ismail Ahmad)、安華利端(Anwar Ridhwan)、阿育亞明(Ayob Yamin)等為代表的更多馬來作家,卻視「翻譯應該只是初步階段的工作」,「一項暫時及過渡的措施」,他們認為終極目標應該是:「使國人普遍掌握國語,各族作家直接以國語創作,屆時就不需要翻譯了」。
  
  然而,在一九九八年時任副首相的安華被革職後所發動的「烈火莫熄」人民運動中,一些馬來作家/團體以文學作為武器參與政治鬥爭,哈山卡林(Hassan Karim)、丁士曼(Dinsman)、法扎拉‧畢(Fazallah Pit)、拉末哈倫(Rahmat Haron)等出版的《當人民走上街道》、《正如狂人》、《詩歌成為武器》、《受刑的民主》、《在歷史廣場》等著作,卻反映了馬來文學界的另一面向。這些著作可從對馬來文學團體有相當關注與認識的雙語翻譯者曾榮盛的文章中可見一斑。
  
  此外,本專題也關注其他文壇的翻譯狀況。宋子江在回顧與盼望香港中英雙語寫作的情況時,提到李歐梵的看法:「中文讀者不看英文,英文讀者也不看中文。」不過,還是有不少作者同時進行雙語寫作,如梁秉鈞(也斯)、黃雯、舒巷城、溫健騮等。他主編的《聲韻詩刊》改版成雙語詩刊,企圖為香港文學「營造一種雙語氣氛」。
  
  在譯作方面,沙禽為我們介紹剛在今年初逝世的智利詩人尼卡諾‧帕拉(Nicanor Parra)。這名「反詩教主」曾於一九六九年獲得智利國家文學獎,他把詩的抒情傳統摒棄殆盡,提倡「一切可以入詩」。而本地印裔詩人、小說家瑪拉凱‧艾德溫‧維他瑪尼(Malachi Edwin Vethamani)的英
文長詩〈母親〉,則由台灣編輯人張玉芬中文翻譯。
  
  本期還收錄黃錦樹與賀淑芳就他們的作品被翻譯成馬來文的看法,以及夏紹華的譯作與李宣春的翻譯心得。諸多好友的熱心配合,使得這個專題內容豐厚,編者由衷感激。
  
  二○○○年,高行健獲得諾貝爾文學獎那一年,我出席了在美國舉行的海外華文文學研討會,會上認識了雜誌《傾向》的兩位編者,貝嶺與孟浪。之後,貝嶺曾組過以「反戰」為主題的詩稿發表在我主編的《南洋文藝》上。《季風帶》第八期專題是文學雜誌,我通過臉書邀請孟浪寫寫《傾向》這本在美國經營的中文雜誌,他一口答應,不料不久卻病倒入院,後來發現患了癌症。貝嶺念於同志情誼,從數萬字的傳真通訊中整理出與孟浪相關的三千字通訊,供《季風帶》發表。我們謹此祝福孟浪早日康復。
  
  這一期稿件擁擠,其餘各類文體僅刊三兩篇,包括小說有:敦煌聽雨、黃錦樹、子一,散文有:非馬、豬腳妹,詩有:劉諦、游以飄、吳龍川,越創比賽有:陳川興、無花、菓菓,序跋有:陳蝶、李宗舜,評論有:葉福炎、賴殖康、林詩敏,新秀有鄭田靖。
  
  
------------------------------------------------------
《季風帶》第九期
有店 | https://bit.ly/2DwOglO
三民 | 即將上架
投稿郵箱 | monsoonbelt@gmail.com

没有评论: